量增质升 结构优化 绵阳经济跑出靓丽上升曲线

2018-01-15 11:23 来源:绵阳新闻网 责任编辑:李智华

绵阳新晨动力宝马王子发动机生产线。绵阳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蒲滔 摄

  中国绵阳新闻网讯 2017年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很多人的朋友圈被360将全国安全服务运营总部落户绵阳的消息刷屏。在此之前,京东方、汉能、东江环保相继入驻绵阳,华晨集团、宝马集团双双增资、再度携手绵阳,都成为绵阳年度经济盛事。

  资本的流向与青睐,最能体现区域经济热度。近3年来,绵阳市新签约投资5亿元以上项目达254个,不仅展示了强劲的吸金能力,更意味着巨大的空间与潜能,让人对绵阳经济充满信心与期待。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5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揽,全面落实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始终保持专注发展转型发展战略定力,跑出了经济总量扩大、结构优化、运行质量提升的靓丽上升曲线。

  一个基调项目投资拉动经济总量平稳扩张

  绵阳与360企业安全集团从2017年9月下旬的电商峰会上的“心动”,到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总共不到3个月时间。闪电“牵手”的背后,绵阳63户信息安全领域骨干企业群体,增幅两位数,高达60亿元以上的产值,以及背后蕴含的巨大商机与发展空间,是不可或缺的前置条件。

  近年来,产业门类相对齐全、上下游配套良好,以及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是绵阳吸引包括京东方、汉能在内的众多知名企业落户的重要原因。

  大视野谋划项目,大手笔招引项目,大力度推进项目……持续推进“项目年”行动,绵阳依靠项目拉动投资,取得了可喜成绩。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和2016年,绵阳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1700.33亿元、1830.42亿元,总量均居全省第二。1154.09亿元,1269.97亿元,1324.37亿元,这三个数字分别是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前11个月绵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呈平稳增长态势。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前11个月,绵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6%,连续8个月实现12%以上增长;工业投资和技改投资的增长分别为22.7%、22.9%,连续8个月保持20%以上的增速。这些数据表明,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逐渐走高的前提下,产业投资特别是工业投资的占比在同步上升、增幅更大。投资向项目倾斜、向工业倾斜,为绵阳经济持续走强注入强劲动能。

  依靠项目拉动,基础设施和产业投资持续走高,稳步扩张、稳中向好,成为绵阳经济总基调。

  一种格局服务业异军突起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服务业增长,是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前提。

  2015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5.3:50.5:34.2,增长分别为3.8%、9.3%、9.4%,第三产业增速快于一二产业;2016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5.3:49.0:35.7,增长分别为3.9%、8.9%、9.5%,第三产业增速快于一二产业。尽管全年的统计数据还未正式发布,但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17年1-9月,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96.6亿元,总量居全省第2位,同比增长10.4%,增速居全省第3位。在此基础上,预计全年数据也会比较乐观,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占比会有较大提升。

  对比这组数据不难看出,全市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占比在逐年放大,“压舱石”作用明显。

  紧紧盯住加快建设“区域性服务业发展高地”这一战略目标,近年来,绵阳市坚持市县统筹规划、差异发展,分类推进区域服务业发展,积极推动电子商务、科技服务、物流业、金融业、会展业、旅游业、文化创意、健康养老八大重点服务业聚集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全市电子商务、旅游、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均保持了两位数以上增长,服务业呈现出体量优势明显、发展速度加快、排位快速提升、对经济贡献率提高等四大特点。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异军突起,让绵阳经济增长由以前的工业“单轮驱动”,变成了工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

  在三次产业机构调整优化的同时,各产业内部结构也在不断优化:生态循环农业、“两新”产业、军民融合产业产值比重逐渐加大,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在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中,全市淘汰钢铁行业落后产能8.72万吨,压减水泥产量721万吨。

  新动能对经济支撑作用也不断增强,不仅转变了绵阳经济的增长格局,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让经济总量这块“蛋糕”变大的同时,还变得更具含金量和吸引力。

  一种趋势产业转型升级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升

  2017年底,绵阳企业的朋友圈亮点频闪:11月初,省市大型骨干企业攀长钢传出一举扭亏为盈的喜讯,终结了长达20年的亏损状态;

  12月中旬,2017四川企业100强、制造业企业100强、技术创新发展能力100强出炉,长虹第三次蝉联双“百强”榜首,东材科技更是拔得川企技术创新发展能力头筹,九洲、好圣、科莱电梯等近20家绵阳企业分别进入“百强”榜单。

  亮点,是近年沉淀和积累的爆发。

  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7%,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全年新增2569家,总量达到7108家;

  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八大重点产业产值同比增长9.5%,“两新”产业占工业比重领跑全川;

  2017年前11个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八大重点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4.3%,预计2017年“两新”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达到54%、37.5%,继续领跑全川。

  从2015年起,八大重点产业中的6大新兴产业就进入快速发展模式。2017年前11个月,全市仅电子信息、食品两大产业的增速小于10%,其余六个产业增速均在两位数以上,其中汽车及零部件、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的增速分别达到29.1%、26.6%、25.9%,新材料产业、化工产业的增速也接近20%。

  品读这组数据,再结合近年来全市工业发展格局,可以得出两个让人振奋的结论:

  绵阳工业“参天大树”长虹依然一枝独秀、领跑全川,但这片土地上,更多的规上企业在努力奔跑、快速成长;

  电子信息产业以绝对的优势占据着全市八大重点产业之首,但汽车及零部件、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以较快的速度发展、裂变,汇聚成绵阳产业转型升级的新生力量。

  好看的数据背后,一方面有这些新兴产业基数小、增长较快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客观反映出绵阳市大力发展“两新”产业、调整产业结构的“组合拳”已然发力,全市产业转型升级成效初显。

  项目拉动投资,服务业异军突起,产业转型升级。3年来,绵阳“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交出了一份经济总量扩张、运行质量提升的答卷。(绵阳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庆)

热点专题
无障碍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