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农业生产"绿起来" "沃野绵州"富起来

2017-05-10 19:33 来源:绵阳日报  责任编辑:qiaoq

图为我市梓潼县农村连片大棚。(记者 蒲滔 摄)

  去年以来,我市农业生产以生态循环求发展空间,向产业链完善要经济效益,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国绵阳新闻网讯(记者 郭若雪)去年,梓潼县首个“1+5”产业扶贫基地在许州镇栏杆村正式投入运行。由正大集团提供的首批361头仔猪关入圈内,交由农户代养。5个月后,这批生猪顺利出栏,许州镇108户贫困户分到了养殖红利。

  如今,在绵阳,像“梓潼县‘1+5’生态循环产业扶贫模式”一样,通过产业联合、产业延伸、产业融合等方式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例子不胜枚举,越来越多的农业主体主动将生态循环的理念融入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让农业生产“绿起来”,向产业链完善要经济效益,成为我市全力推进“沃野绵州”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工程,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值得称道的一笔。

  一系列举措密集推出,既有市委、市政府的宏观决策,也有农业部门的具体部署,生态循环发展成为政府倡导鼓励、主体自觉自愿的共同行为。我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脱贫奔康示范村(点)建设工作的通知》,市财政、农业、林业、水务四部门联合制定了《绵阳市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市级财政奖补资金实施细则》,明确了市级财政资金奖补原则、对象、方式及审核流程等,政策的出台极大地推动了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工程建设的深入实施,使其在践行“绿富美”中赢得了先机、形成了共识,建设氛围日渐浓厚。

  2016年,第一批24个市级、50个县级生态循环农业脱贫奔康示范点建成,带动了正大、新希望、铁骑力士等大批企业和工商资本近12亿元资金投入发展循环农业。市委农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按照‘培植生物链、选择价值链、培育产业链、配套服务链’的总体思路,在循环农业推进实践中,探索总结出‘市场循环、合作循环、园场循环和家庭微循环’四种循环模式。”

  梓潼县“圣迪乐国家级标准化蛋鸡示范场”,将粪污清运出售给该县“田宝生物有机肥厂”,加工制造出各种生物有机肥,再出售给全国各地商家或种植企业,这是我市“市场循环模式”的案例之一,充分使用循环农业的生产要素,利用市场价格机制,通过市场采购获取,正是其优势所在。

  那什么是“合作循环模式”呢?以梓潼县许州镇为例,建设标准化“1100”养殖场,按照5头猪配套基地1亩的比例建设天宝柚产业基地,通过种植业合作社和养殖业合作社达成合作契约,实现生猪养殖-沼渣还田-种植蜜柚的生态循环和零排放,获得经济、生态效益双丰收。“合作循环模式”既能实现交易费用低、效率高,同时降低了循环农业生产成本,广泛适用于谈判能力较弱的家庭农场、中小企业,也适用于品牌竞争力和定价能力较弱的经营主体。

  受欢迎的不仅仅是“市场循环模式”以及“合作循环模式”,“园场循环”和“家庭微循环”也同样获得了农民的青睐。多种多样的“家庭微循环模式”,既能满足千家万户大面积的“粮-猪型”种养业循环,也可发展被产业化改造提升过的林-经、稻-鸭、稻-鳖、藕-鱼等多种自然循环模式;而“园场循环模式”则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为主体,通过企业内部管理实现生产要素调度、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利用,成为绵阳发展循环农业的中坚力量。

  通过实施生态循环,梓潼县三泉乡泉源农场有机猕猴桃价格提高了8倍,最高售价达每斤40元;安州区乐兴镇5000余亩猕猴桃,售价为市场价的两倍;江油市贯山镇集中连片建设的2800亩标准化稻鱼综合种养基地,成为全省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典型。

  在政府的强力引领下,绵阳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之路,以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为抓手,从一家一户的零散农业模式,到规模发展、生态发展,再到现在的四种循环模式,演化出一个个成功“样本”,从盆景变风景,迅速扩面。

  不仅如此,我市还着力延伸服务链条,加快转型发展步伐,念好山水经、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奏好交响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把特色产业、休闲观光、农耕文化、生态循环农业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农业“接二连三”,有效推动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热点专题
无障碍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