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大山36年 只为沃土能“生金”——记长阳大堰乡高级农艺师丁祖政

2017-12-23 08:30 来源:365每日更新最新网址—三峡日报 责任编辑:姚晓浪

图为丁祖政在茶园。 (记者 梁剑 摄)

  人物档案

  丁祖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大堰乡农技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36年、13000多个日日夜夜,他的足迹遍布土家山寨的山山水水,成了当地村民口中的“活地图”。他的电话24小时开机,无论寒冬酷暑,还是暴雨冰雪,只要村民一个电话,他总会第一时间赶到田间地头。在村民心里,他是全乡百姓的农业技术“110”。

  心语心愿

  “我是农民的儿子,让乡亲吃得饱能致富,是我最朴实的心愿。”

  采访感言

  “我是学农的,学农为农、服务于农是我一辈子的追求。”简单质朴的话语,是丁祖政坚守大山助力乡亲脱贫致富的真实写照。

  36年来,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基层农技员的美丽人生。

  今年55岁的丁祖政出生在大山里,从小家庭贫困,家里兄弟姊妹10个,“在当时,每天能吃饱穿暖就是最大的愿望。”

  1981年7月,从宜昌农校毕业后,丁祖政揣着一纸证书回了家,“我是农民的儿子,让乡亲吃得饱能致富,是我最朴实的心愿。”

  248.5平方公里的大山,15个村,60个村民小组,远近有名的“十八弯”,形象地描绘了大堰乡的山高路陡、山大人稀的景象。高山坡地多,且少有连片完整的耕地,很难发展集中规模农业。怎么办?

  先要找准路子。在大堰,玉米、土豆基本上是当地村民餐桌上的主食,但是产量不高。于是,他风里来雨里去,山上山下“问诊把脉”,挨家挨户拉着村民一起探讨这些农作物成不了“气候”的原因。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从土壤地力的测定、养分配方,到运用肥料种类,他一一分析、比对、研究,终于找到了适合当地作物生长规律的施肥优化配方,确定了规模发展土豆、玉米的农业方向。随后,他又通过对比试验,精心培育品种,选定了个大、壤嫩、适合土家烘焙的土豆开展规模种植,并尝试土豆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将“大堰土豆”的品种、品质、品牌“三品”同步发展。

  围绕“玉米综合增产技术与面积推广”和“洋芋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运用及研究”两项目,丁祖政在全乡范围内大力推广十余项农业新技术,探索出了国家级“大堰高产玉米”和“大堰高产土豆”,解决了当地村民“吃得饱”的问题。

  原本默默无闻的小土豆,在丁祖政的精心培育下,成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金元宝”。“大堰土豆”走出湖北,销往全国,累计为当地农民增收超过千万元。

  2011年12月,为了帮助乡亲发展试验新品种高产土豆,丁祖政从恩施运了两万粒土豆种子回大堰。然而天公不作美,一路雨雪天气,又遇上泥石流,山路结冰打滑,车子蜿蜒爬到“十八弯”的位置,已是深夜11点,光线不好,半边车轮掉进了排水沟,丁祖政一头撞到了车窗上,血顺着额头流了下来。从车里爬出来,他第一时间挂念的是土豆种子是否完好,折腾了近两个小时,终于联系上其他车辆,辗转将种子转运到大堰,他这才想起赶到乡卫生院急诊科简单包扎了伤口。

  在丁祖政看来,自己在运种子途中受伤,这只是一件稀疏平常的小事。他说,每一粒种子背后,就是一个家庭的期盼,有什么比乡亲的托付更重要呢?

  大伙都说:“有困难找老丁,庄稼收成不担心”。他的手机保持全天24小时畅通,乡亲们有求必应,有问必答。

  在乡亲们看来,丁祖政走村串户帮助发展农业产业的案例不胜枚举。

  36年来,丁祖政主持项目、课题、试验示范102项,撰写技术报告和技术资料49万字。他坚持驻村办点办样板办基地,辐射全乡。以赵家堰村为中心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被省科协命名为“科技示范村”。“大堰早实薄壳核桃新品种引进与推广”被宜昌市科委立项,千亩“九叶青”花椒如火如荼。在他的指导下,大堰改造老茶园3000亩,新建有机茶园近1.9万亩。

  “让乡亲们人人懂技术,家家有产业、户户能致富”,这是老丁目前的心愿。 (记者 梁剑)

热点专题
无障碍浏览